>>> 戳我直接看全本<<<<

第一章:乱世少年北宋崇宁二年,相州汤阴的春日,田野间嫩绿初绽,微风轻拂,麦浪层层。

岳家庄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,鸡犬相闻,村民们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岳飞,

就出生在这个普通却充满生机的庄户人家。岳飞的父亲岳和,是个朴实憨厚的农民,

虽家境并不富裕,但为人正直善良,在村里很受敬重。母亲姚氏,温婉贤淑,知书达理,

有着寻常农家女子少有的见识。在岳飞出生前,家中已有一个孩子夭折,因此岳飞的诞生,

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莫大的喜悦与希望。出生那晚,电闪雷鸣,风雨交加。

岳和在屋外焦急地踱步,屋内姚氏痛苦的***声让他揪紧了心。突然,

一声响亮的啼哭划破风雨的喧嚣,岳和冲进屋内,看到新生的儿子,激动得眼眶泛红。

就在此时,一只大鹏鸟在狂风暴雨中,鸣叫着从屋顶飞过,那振翅的声响和豪迈的身姿,

给岳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他当即决定给儿子取名为“飞”,字鹏举,期望他能如大鹏般,

有高远的志向和不凡的作为。幼年的岳飞,聪慧过人,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。稍大一些,

他便跟着父亲下田劳作,在田间,岳和不仅教他农事,还给他讲述先辈们的故事,

那些英勇无畏、保家卫国的事迹,在岳飞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渴望建功立业的种子。

岳飞五六岁时,便展现出与同龄人不同的坚韧和毅力。一次,村里的孩子一起玩耍,

有个孩子不小心掉进了村边的小河里,其他孩子吓得哇哇大哭,不知所措。

岳飞却迅速跑到河边,毫不犹豫地跳入水中。河水冰冷刺骨,他奋力游向落水的孩子,

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小小的力气,将孩子拉上了岸。此事之后,岳飞在村里便小有名气,

村民们纷纷夸赞他勇敢、有担当。姚氏深知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,尽管家中生活拮据,

她还是省吃俭用,请来村里的私塾先生,教岳飞读书识字。岳飞对学习充满热情,

每日天未亮便起身诵读,无论是《论语》《孟子》,还是诗词歌赋,他都能过目不忘,

理解深刻。在学习的过程中,他尤其喜欢研读兵书,那些排兵布阵、征战沙场的故事,

让他心驰神往。除了读书,岳飞对武艺也有着浓厚的兴趣。他常常在课余时间,

观看村里的猎户练武,自己在一旁模仿。岳和看出了儿子的心思,

便找来村里一位武艺高强的老者,教岳飞拳脚功夫。岳飞天赋异禀,又勤奋刻苦,

每天天不亮就开始练习,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冬腊月,从不间断。

他从最基础的马步、弓步练起,一招一式都力求精准,哪怕摔倒受伤,也从不喊疼,

爬起来继续练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岳飞的武艺日益精湛。他不仅拳脚功夫了得,

还擅长使用各种兵器,尤其是长枪,在他手中,长枪虎虎生风,威力十足。此时的北宋,

表面上歌舞升平,实则内忧外患。北方的辽、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虎视眈眈,

边境时常受到侵扰。国内土地兼并严重,苛捐杂税繁多,百姓生活困苦。

这些动荡不安的局势,让岳飞更加渴望能够学习到更高强的武艺,将来保家卫国,

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。一次,岳飞听闻县里有一位名叫周侗的武术大师,

精通箭术和枪法,是个德高望重的人物。岳飞心中燃起了强烈的渴望,他决心拜周侗为师,

学习更高深的武艺。于是,他不顾路途遥远,步行前往县城。一路上,他风餐露宿,

历经艰辛,终于找到了周侗的住所。周侗初见岳飞,见他身材魁梧,眼神坚定,

心中便有几分喜欢。但他并没有立刻答应收岳飞为徒,而是想先试试他的品行和毅力。

周侗故意对岳飞说:“我收徒向来严格,你若想拜我为师,需在我门前跪上三日,

若能坚持下来,我便考虑收你。”岳飞听后,没有丝毫犹豫,当即在周侗门前跪了下来。

第一天,烈日当空,酷热难耐,汗水湿透了岳飞的衣衫,蚊虫在他身边嗡嗡乱飞,

他却纹丝不动。第二天,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,雨水打在身上,冰冷刺骨,

岳飞依旧挺直脊梁,没有退缩。到了第三天,岳飞已疲惫不堪,但他心中的信念却愈发坚定。

周侗在屋内观察着岳飞的一举一动,被他的坚韧和执着深深打动,终于决定收他为徒。

成为周侗的弟子后,岳飞如鱼得水。周侗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岳飞,

教他骑射、枪法、排兵布阵等各种武艺和军事知识。岳飞也不负师望,日夜苦练,进步神速。

他的箭术尤其出众,能左右开弓,箭无虚发,百步穿杨对他来说轻而易举。在学习枪法时,

岳飞更是勤奋钻研,不断领悟其中的精髓,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枪法风格,刚猛有力,

变幻莫测。在周侗的悉心教导下,岳飞不仅武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,更重要的是,

他从周侗身上学到了忠君爱国、正直善良的高尚品德。

周侗时常给岳飞讲述历代英雄豪杰的故事,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抛头颅、洒热血的事迹,

让岳飞深受鼓舞,更加坚定了他精忠报国的决心。然而,命运却总是充满坎坷。

就在岳飞跟随周侗学艺的几年间,相州地区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,庄稼颗粒无收,

百姓们生活陷入了绝境。岳家庄也未能幸免,村民们纷纷外出逃荒。

岳飞一家也被迫离开家乡,踏上了艰难的求生之路。在逃荒的路上,

岳飞亲眼目睹了百姓们的悲惨遭遇。饥饿、疾病、死亡笼罩着每一个人,许多人倒在了路边,

再也没有站起来。看着这些流离失所的乡亲们,岳飞心中充满了悲愤和无奈。他深知,

这一切的苦难,都是因为国家的动荡和朝廷的***。他暗暗发誓,等自己有了能力,

一定要改变这一切,让百姓们过上安宁的生活。尽管生活艰苦,

但岳飞始终没有放弃对武艺和知识的追求。在逃荒的间隙,他依然抓紧时间练习武功,

研读兵书。他相信,总有一天,这些本领会派上用场,他要用自己的力量,

为国家和百姓撑起一片天。几年后,随着灾情的缓解,岳飞一家终于回到了岳家庄。

此时的岳飞,已经成长为一个身材高大、武艺高强的青年。他的眼神中,透着坚定和自信,

仿佛世间的一切苦难都无法将他打倒。而在他的心中,那颗精忠报国的种子,

经过岁月的洗礼和磨难的浇灌,已经生根发芽,茁壮成长,只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,

破土而出,绽放出绚烂的光芒。第二章:初入军伍岳飞一家回到岳家庄后,

相州渐渐恢复了些许生机,可北宋朝廷积弊已深,民间依旧暗流涌动。岳飞虽归乡,

心中的抱负却从未平息,时常在月下舞枪弄剑,思索着如何投身报国大业。一日,

岳飞在集市上听闻招募乡勇抵御金兵侵扰的消息,心潮澎湃。他深知,

这或许就是自己一直等待的机会。回到家中,岳飞将想法告知父母,岳和与姚氏虽满心不舍,

但深知儿子志向远大,终是点头应允。临行前,姚氏把岳飞叫到跟前,神情庄重,手持钢针,

在岳飞背上刺下“精忠报国”四字。每一针落下,岳飞都紧咬牙关,忍着剧痛,

泪水在眼眶中打转,却始终没有哼一声。刺字完毕,姚氏轻抚着儿子的背,

哽咽着说:“儿啊,这四个字不仅是刺在你背上,更是刻进你心里,日后定要为国尽忠,

莫要挂念家中。”岳飞跪地叩首,郑重承诺,而后带着行囊与一腔热血,奔赴募兵处。

在募兵营中,岳飞因精湛武艺与出众胆识脱颖而出,很快便被编入军队。初入军伍,

他格外珍惜这个机会,训练时比旁人更加刻苦。无论是清晨的长跑拉练,

还是烈日下的兵器操演,他都全情投入,一丝不苟。他的长枪在日光下闪烁寒光,招式凌厉,

引得周围士兵阵阵赞叹;骑射训练时,他双腿夹紧马腹,搭弓射箭,箭箭命中靶心,

令长官对他另眼相看。军队中,有个叫王贵的士兵,起初对岳飞的出众表现心生嫉妒。一次,

在日常训练的长枪对抗中,王贵故意使了个绊子,岳飞一个踉跄差点摔倒。周围士兵见状,

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。岳飞稳住身形,并未动怒,只是平静地看着王贵说:“兄弟,

训练场上还是以切磋技艺为重,若是有不满,咱们可以光明正大地较量。

”王贵冷哼一声:“较量就较量,别以为自己有点本事就了不起。”说罢,挺枪刺来。

岳飞不慌不忙,侧身闪过,接着一招“拨草寻蛇”,巧妙地将王贵的长枪荡开。

几个回合下来,王贵渐渐体力不支,招式也乱了套,一个不慎,被岳飞用枪杆点中手腕,

长枪落地。王贵满脸羞愧,正准备接受众人的嘲笑,岳飞却上前一步,将他扶起,

微笑着说:“王兄弟,你的枪法也有可取之处,咱们相互学习,日后一同杀敌报国。

”这番话让王贵愣住了,心中的嫉妒瞬间化为敬佩,从此对岳飞心服口服,两人也成了好友。

不久后,军队接到命令,前往边境抵御金兵。岳飞随部队日夜兼程,奔赴战场。

当他们抵达边境时,只见战火纷飞,硝烟弥漫,百姓们拖家带口四处奔逃,哭声震天。

金兵的铁蹄肆意践踏大宋的土地,烧杀抢掠,无恶不作。岳飞望着眼前的惨状,

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,他握紧长枪,暗暗发誓要让金兵血债血偿。战斗打响,岳飞一马当先,

冲入敌阵。他手中长枪如龙,左突右刺,金兵纷纷倒地。身旁的战友们受他鼓舞,

也士气大振,奋勇杀敌。战场上,刀光剑影,喊杀声震耳欲聋。岳飞与王贵相互配合,

两人长枪短刀,相得益彰,杀得金兵节节败退。然而,金兵人数众多,且作战凶悍,

宋军渐渐陷入苦战。关键时刻,岳飞观察到金兵的阵脚出现一丝混乱,他当机立断,

大喊一声:“兄弟们,跟我冲,杀破敌阵!”随后带领一支精锐小队,直插金兵中军。

这突如其来的冲锋打得金兵措手不及,中军大乱。宋军见状,趁势发起全面反攻。

岳飞在敌阵中如入无人之境,长枪所到之处,金兵纷纷退避。一番激战过后,

金兵终于抵挡不住,狼狈逃窜。宋军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,战场上尸横遍野,

鲜血染红了土地。战后,岳飞因作战英勇,表现突出,受到了上级的嘉奖。

但他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,反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保家卫国的责任之重。

在休整期间,他常常与战友们探讨战术,总结战斗经验,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抵御金兵,

收复失地。随着战事的推进,岳飞所在的军队又参与了多次战斗。每一次战斗,

岳飞都身先士卒,冲锋在前,他的威名在军中逐渐传开。然而,

战争的胜利并没有让岳飞感到丝毫轻松,他看到的是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无尽痛苦,

以及大宋朝廷在军事和政治上的种种弊端。他深知,要想彻底改变这种局面,

仅仅依靠几场战斗的胜利是远远不够的。此时,

岳飞的军事才能引起了一位名叫宗泽的老将的注意。宗泽是一位爱国将领,为人正直,

治军严明,对金兵的入侵深恶痛绝。他在军中威望极高,手下将士皆愿为其效命。

宗泽听闻岳飞的事迹后,特意将他召到帐中。岳飞走进营帐,

见一位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的老将端坐其中,他立刻单膝跪地,行礼道:“末将岳飞,

见过宗帅。”宗泽看着眼前这个年轻英武的士兵,眼中满是欣赏之色。他让岳飞起身,

问道:“听闻你作战勇猛,屡次立下战功,可有什么独到的用兵之道?

”岳飞不卑不亢地回答:“回宗帅,末将以为,用兵之道,贵在灵活应变,不可拘泥于古法。

行军打仗,要先了解敌军的虚实和地形,做到知己知彼。作战时,需鼓舞士兵的士气,

上下一心,方能克敌制胜。”宗泽听后,连连点头,心中对岳飞的见识和才华更为赞赏。

此后,宗泽时常将岳飞带在身边,言传身教,传授他更多的军事谋略和治军之道。